本帖最后由 老表新传 于 2009-11-29 19:38 编辑
前些日子翻出一块70年代的精工计时表,拆开分解后琢磨了几天,在这里和大家分享个人的一点看法。
6139是精工在1969年推出的机芯,后有一改进版本6138,这系列号倒排的手法貌似独具一格。它虽说是个廉价的平民机芯,但它却拥有两项世界记录:
第一项、它是全球首款配有自动上链机构的计时机芯。同年发布的自动计时芯还有真利时和莫凡多合作开发的El Primero以及包括豪雅、百年灵和汉密尔顿在内7、8个表厂联合研制的珍珠陀计时芯calibre 11。后两家老在谁先谁后的次序上吵吵闹闹,可精工发布的时间要早出半年。
第二项、是下面我会着重介绍的垂直离合计时机构,这个机构的设想和原始模型早在19世纪就由瑞士人提出,并在1934年获得专利权。但第一次商业应用却是在这款机芯上由精工完成。眼下当红的精工Spring Drive沿用了这个设计,另有几款最新的瑞士高档机芯如肖邦等也采用了类似装置。
需要说明的是,这是一款面向大众的低价表,当年的零售价是30美元,而同期瑞士的品牌钢壳计时表都在130美元以上(劳力士的保罗纽曼245美元)。它就像眼下众多的Swatch大众款,属于用坏就扔的产品,所以在设计和工艺上都没有做传世的考虑。
首先我们来看看造型,70年代的特性是反叛,当时二战后出生的一代人已经成年开始走向社会,这批未经战乱在和平稳定环境下生长的新生代和父辈们的保守和内敛格格不入,性格张扬,离经叛道。这股求变的潮流冲击了各行各业。反映在腕表的外形设计上就是一反历来追求的轻薄精巧,而变得粗犷厚实,有棱有角。这个精工的外形很有当时的共性,不锈钢表壳笨重厚实,国际上有个俗称叫它“精工钢盔”。但为了节省成本,表带用钢皮制成,带在腕上有写头重脚轻,感觉不太平衡。
第一批产品面盘9点位印有防水70米的标识,随后就取消了,标称防水指标也降到30米。这显然是由于起初话说得过了。就防水结构上看,除了把头和按钮上的径向橡胶环外,还加了和表壳紧配合的尼龙固机圈一道防线,这比起那些标称防水3米的计时表明显高了一班。但计时按钮直接由固机圈卡住的固定方式有些太不讲究,拆表取固机圈时那按钮在弹簧作用下会像子弹一样射出来,如果不小心眼睛被击中,就出工伤事故。
拧开背盖,是熟悉的两片结构自动陀,轴承连接部分是个钢片,配重部分不知是什么合金,进水受潮后会被腐蚀,掉下灰色粉末,表面会变得坑坑洼洼很难看。记得80年代广东一带进来的走私表,好多表壳就用的和这种材料类似的合金。这只表的自动陀状态还算不错,清理后没有明显斑点。
拆掉自动夹板就看见赫赫有名的魔臂自动上链装置了,这里连7系机芯中的过轮也省却了,一个张开的蟹钳加一个齿轮,配合连接自动陀的一个偏心轴,就组成了这个让各国同行大掉眼镜的上链装置,据说设计灵感来自火车头轮子的曲轴连杆。
拆下计时夹板,大部分的计时组件就暴露出来,两根钢丝弹簧代替了常见计时机芯让人眼花缭乱的弹性钢件,简陋、实用。
计时控制由柱轮完成,原以为会像粗马计时表那样用冲压件柱轮,但检视后发现还是整件机加工制品。计时秒轮(1)和分轮(3)之间有个过轮(2),秒轮转一圈,轮轴最上方的磷铜拨片将过轮拨过一个齿,计时分针随着走一格。有颗偏心螺丝(B)可以调整拨片和过轮齿间的间隙。
计时秒轮的结构非常特别,四轮套在秒轮轴上,始终跟随走时轮系转动。在四轮轴和秒轴上各有一个摩擦片,这两个摩擦片合则两者联动、分则互不相干。由于计时启动是由摩擦片上下运动实现所以就被称作垂直离合计时机构。
计时未开状态下,对称两片挡板托起秒针轴的摩擦片使之和四轮摩擦片分离,按下计时启动按钮,柱轮转过一格,联动杠杆打开摩擦片挡板,秒针轴摩擦片在弹性作用下靠向四轮摩擦片,秒针开始行走。和传统双三轮离合结构相比,这种计时启动消灭了计时秒针走动前的那一下受靠轮撞击的抖动。
计时启停挡板对秒轮轴摩擦片的压力也可由一个偏心螺钉(A)调节,比传统机构调弹性压杆或弹簧力度科学。
拨针日历系统把弹簧和夹板做成一体,既减少的材料用量(夹板薄了)减少安装步骤。
由于市场反应好,销量大,精工担心它阻击自身石英表的攻势,70年代中期就停止了这一系列自动计时机芯的生产。多项技术被移植在现行的Spring Drive上。
总结:这是一款精心设计,适和工业化大生产的廉价计时器,从机械结构上看其中有很多精彩独到之处,这从一个侧面看出,伯纳狗险些变成鱼生并非纯属偶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