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次给大家简单的介绍了下统一机芯的大致由来,这次想与大家结合实物机芯分解,来走一圈制作的心路历程。这里笔者曾经多次造访过北表的装配大师苏文斌,以及返修表维修师冯健师傅,为此表示感谢。早在上世纪70年代兴起的统一机芯的制作,我们追溯历史,细细品味,不难发现,这个从无到有的历练过程中,还是保留着一颗循序渐进的火热红心。我们熟悉老北京的二型,5型,都属于高夹板的设计,这次统一机芯要把条夹板,上夹板,摆夹板均置于一个平面上,可喜可贺的是这种方便生产的改动,对走时的精度及走时的稳定性未造成坏的影响。当时制造第一批试验统一机芯手表的时候,产生了一个问题。便是无论修表和造表都比较头疼的擒纵调速系,也即振动系统问题。
首先,就是摆夹板上下的宝石盖眼均依赖于进口,关键的防震簧也必须是进口,这里笔者找到了一些当时制造统一机芯的夹板,不难看出连防震簧都五花八门,有时候上下两个眼都是不一样避震簧,盖眼宝石的颜色也略有区别。提起防震簧,这里插句额外话,笔者认为目前最经常使用的防震簧大致有5种,他们是因加百录,KIF,三角避震簧,日式风格避震簧,还有苏联或中国式避震簧。设计者各有各的说法,但是就对于拆卸的角度而言,避震簧还是因加百录的最为理想,对于避震簧效果因加百录的也是相当理想的。所以不难看出,统一机芯试制大部分夹板都是应用因加百录的避震簧,以后所生产的统一机芯避震簧也是应有最少类似于因加百录的避震簧。
其次,便是擒纵叉当时可以制造一些,但是插瓦也是依赖于进口。据当时生产调整擒纵叉的师傅说,那个时候基本没有投影仪,很多时候靠个感觉,调整进出瓦与夹子之间的间距,这个确实有点传奇色彩,也不得不感叹,那个年代的激情燃烧。估计大鼻子的国外人也会目瞪口呆的羡慕。
再次,装配完整体的调式时间的精准度也并不依靠于校表仪。换句话来说,当时这个舶来品还是很少很少,几乎没有的状态。这个过程,也依靠于手表厂从北京钟表眼镜公司购买的英纳格,浪琴,这类的表,和电台对准时间选出标准表。调试一方面看师傅多年维修的经验,一方面看实走误差来调校。当时试制的手表装配成功后,很多师傅,恨不得天天抱着这块表,难掩自己的激动心情。(未完,待续)---
|
评分
-
查看全部评分
|